?兩名課桌拼在一起的孩子在交流讀物。圖/CFP
  “同桌是一種校園文化,所以才有了老狼的《同桌的你》。我記得小學時的同桌都是男女搭配,誰身邊坐一位漂亮的男生或女生都會心裡暗自高興,儘管同桌坐在一起不免磕磕碰碰,但正是這些磕碰,才讓此景成為追憶。”近日,收藏家馬未都在博客中感嘆中小學校園中同桌文化日漸消逝,引發爭議。
  據瞭解,目前北京很多中小學校採用單人單桌,但也有一些學校採用“同桌”形式,有的是特意為之,有的則是受教室空間限制。此外,一些學校還採用了“圍坐”等西式坐法。同桌的你,還需要維持嗎?
  同桌是人生第一次人際關係訓練?
  在馬未都看來,“同桌”不僅是美好的回憶,還有現實作用。“今天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,在幼童時期很難學會照顧別人,有個同桌可以讓他們從小學會相處,學會幫助別人,即便吵架也算一種人際關係的學習。同桌本是人生的第一次實際的人際關係訓練,可惜無意中被滅殺了,說起來有點兒可惜。”
  以上觀點得到不少人的贊同。有網友甚至認為“單人獨桌是教育不該有的風景,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不可小覷,最大的傷害莫過於同學之間人際關係的疏遠。”
  今年,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小學部將原來的單人單桌改為兩人的同桌。“以前採用單人單桌,主要是有利於維持課堂秩序,平時測驗也有利於體現學生的真實水平。”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教務主管郭楊說,近幾年隨著學生主體性的提出,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情況越來越受到重視,兩個人組成同桌,最簡單的小組就形成了,這對教學是一種促進。“我們認為‘同桌’也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,孩子們長大以後,想想連同桌都沒有,可能會覺得是一種損失。同時,‘同桌’也是從小培養學生人際關係的一種形式。”
  郭楊介紹,學生的座位會定期調換,同桌主要會依據互幫互助的原則來安排,“自覺性稍弱的學生不會被安排在一起”。“但在初中部,我們還是單人單桌,因為他們都面臨著中考壓力,會儘量減少學生間的互相影響。”
  而東城區景泰小學幾年前則取消了“同桌”,該校副校長王慧瑾介紹,“幾年前一個班55人,必須得‘同桌’才能容下。後來按規定每個班40人了,為了利於課堂秩序和測驗,就改成了單人單桌。”王慧瑾指出,即便不同桌,學生之間離得也不遠,前後桌也挨著,學生們平時的交流、小組性的交流是完全沒問題的。
  同桌的消失伴隨著教育的進步?
  當然,也有人認為取消同桌是社會發展的必要。“中國最早的私塾也沒有同桌,同桌的出現是特殊歷史階段的產物,而它的消失是因為學習環境和物質環境發生了變化。過去都是大班,不得不採取同桌形式,現在小班就沒有必要了。可以說同桌的消失伴隨著教育的進步。”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洪明認為,同桌對促進人際關係有好處,但也可能讓學生產生矛盾。同桌的消失,會改變學生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,我們大可不必留戀“同桌”時代,只不過是那些過來人產生了美好的感情,同桌的作用有時也被誇大了。
  的確,學校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找到自己的“同伴”,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,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,如課堂中的小組活動、體育活動、社團活動等。初二學生哲銘說,班裡雖然都是單人單桌,但大家交流也很多,沒覺得一定要有同桌,“兩個人坐在一起上課肯定會說話”。
  洪明指出,同伴教育是學生通向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渠道。沒有同桌並不一定沒有同伴,也不意味著去掉了同伴教育。“新教育理念倡導的合作、探究的學習方式,本身就涉及了同伴教育,學生在其中可以學會如何傾聽、如何表達、相互分享。從價值教育的內容來看,我們倡導的寬容、謙讓、同情、合理競爭等也促進了同伴教育的發展,有助於增強學生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。”
  “不過,目前學生多是獨生子女,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,因此在處理人際關係上存在一些問題,如不良競爭,人際關係物質化、功利化等等。”洪明認為,家長在這些方面負有一定責任。“同學之間本不應該有複雜的關係,但家長經常強調孩子的法律主體,強調利益得失,這對孩子也是有很大影響的。”
  聲音
  懷念那條“三八線”
  如影W:同桌之間的故事無可取代,很多同桌多年後偶遇會比其他同學間話題更多,更顯親近。
  嚮日葵:以後同桌二字對這些孩子只是一個文字定義,不帶一絲溫度。
  空谷佳人50:我當年的同桌都是一些班裡的小淘氣,經常換。現今這些淘氣包,都已做了爺爺。夏天我們聚會還對同桌津津樂道呢。
  王帥帥:我上小學是在上世紀90年代,那時兩個人共用一張木質大書桌,幾乎每張桌子中間都有學生用筆或鑰匙划出來的“三八線”,一旦同桌“越界”,會馬上用胳膊肘頂回去,樂此不疲。
  女超人:上初中時教室中間四人一排,我坐在中間,每天和左邊聊完再和右邊聊,那時覺得有兩個同桌真是幸福的事。我們每個月換一次座位,就這樣幾乎和全班的女生都做過同桌,對每個人都非常熟悉。同桌是增進感情的好方式。
  ■ 分享
  美國
  沒有同桌課外找補
  美國學生上課有選修和必修兩種,學生要根據不同課程去不同的教室上課,可能要和不同的學生一起學習,這樣接觸到的人更多,這對學生人際能力的培養也有好處。而且他們的不同的教室也根據課程的內容有多樣化的佈置,大部分的教室還是單桌,特別像歷史、數學教室,也有一些藝術或音樂課程,學生可以坐在幾張大桌子上學習、參與。雖然沒有固定的同桌,美國學校會從其他地方找補,以幫助學生之間培養感情,提高交際能力。比如,要求一些作業必須團隊完成,安排課外集體活動。
  日本
  保持距離尋求合作
  日本學校一般都是一個學生一個單獨的座位,很少有同桌。日本社會非常註重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距離,很多非常要好的朋友也很少去對方家裡做客。但日本人又非常重視合作,他們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團結協作精神,從幼兒開始,老師就會讓每天值日的小朋友共同完成任務,一起抬飯盒、一起負責分發飲料等。在學校,課上課下老師都會讓孩子們互相幫助。學校還儘量給孩子創造平等的機會,比如運動會讓所有學生都參加,班級演出也會儘量安排所有學生上場。——摘自《中國廣播網》
  本版採寫/新京報記者 孔悅  (原標題:孩子是否需要同桌的你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z49lzbr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